时间:03-03 作者: 浏览量:29632
它的內在的東西。某物對比并不是無所謂的。不是當量有了變心,而某物依然如故,而是量的變化會改變某物之質。“(《小邏輯》第243頁)
時對典型的夢的討論完全放在第五章 中,他所謂的第一個觀察到的結果就由下段開始直到本
普爾的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它包括(a)一篇所謂“思想自
個句子為真)也必有相應的復雜性。那時候我覺得這一點很清楚,現在我仍然覺得很清
裝的例子。任何令人不快的事都被表面的保護層所掩蓋著,因而可以避免任何焦慮的產生,
會得到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道德的意識就只能見到有采取行動的動因,卻不能因采取了行動而獲得實現的幸福和分得。。
萊布尼茨是第一個正式把充足根據律當作整個認識和科學的一個主要定律加以論述的人。在他的著作中,到處可見他對這一定律所作的浮夸的說明,他洋洋自得,仿佛是他發明了這一根據律。然而,他對根據律的所有說明,概言之無非是:任何事物之所以如此必有一個充足的根據,否則就不存在。或許在他之前就已經有人發現了這一定律。毋庸諱言,他偶爾也提到了它的兩種主要含義之間的區別,然而,他并沒有對此特別地強調,或者在別處加以貼切的解釋。對這一定律涉及最多的是他的《哲學原理》第32節,但在法文本名為"單子論"中的解釋要好一些:"按照充足根據律,我們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充足的根據,任何東西都不會是真實的;表述得明白點,充足根據律就是物之所以是此物而非別物的原因。"①
從孩子的本身來看孩子,就可以看出,世界上還有哪一種生物比他更柔弱、更可憐、更受他周圍的一切的擺布,而且是如此的需要憐惜、關心和保護呢?他之所以具有那么一付可愛的面孔和動人的神情,豈不是為了使所有一切接近他的人都愛惜他柔弱的身體和積極地幫助他嗎?所以說,還有什么事情比一個盛氣凌人、桀傲不馴的孩子指揮他周圍的一切人,而且還厚著臉皮以主人的口氣向那些只要一不管他就可以致他于死地的人說話,更令人氣憤和違反事理呢?
1790年2月20日: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去世,利奧波特二世繼位。
友情鏈接:
|娻馡 :鼶T?禃%穪$彤6+ | | | | | | | | |